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2期

征稿
2020, 38(2).
摘要:
科创中国未来可期——湖北省科协召开"科创中国"湖北省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推进会会议
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020, 38(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20.02.024
摘要:
习主席说,中国的经济是一片大海,不是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掀不翻大海.2020年6月16日,湖北省科协召开了"科创中国"湖北省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推进会会议.会议由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侃主持.
交通安全
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高速公路事故预测能力对比研究
孟祥海, 刘振博, 温程
2020, 38(2): 1-8,36.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01
摘要:
为了寻求能够高效拟合事故数据的模型,提高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测的能力,以广东省京珠、粤赣以及开阳高速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共4657起交通事故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通过路段划分得到5573个交通事故建模样本.基于系统聚类及四分位数法,筛选交通事故数据中的异常值,剔除了建模样本中的离群样本;基于方差膨胀因子法,对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对存在共线性问题的解释变量进行了处理.分别对负二项(NB)、零膨胀负二项(ZINB)及Tobit模型进行变量筛选,分别确定了16,24,16个解释变量;基于模型变量筛选结果,利用交通事故数据样本,完成了NB,ZINB及Tobit模型的建模.分析对比了NB,ZINB及Tobit模型的拟合效果及预测能力,结果显示,在模型的事故预测能力方面,当交通事故数据中存在大量零值,NB,ZINB及Tobit模型经过K折交叉检验计算得出的PRESS值分别为2185,2239,4442,表明Tobit模型预测能力最优,ZINB模型其次,NB模型再次.
车路协同下HMI对跟驰行为与视觉特性的影响
张耀伟, 李振龙, 赵晓华, 王皓昕, 郑淑欣
2020, 38(2): 9-16.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02
摘要:
为研究车路协同系统对驾驶员跟驰行为和视觉特性的影响,基于驾驶模拟器搭建高速公路场景和车路协同环境,针对常规状态和意外事件这2种情况,采集跟驰过程中的驾驶行为数据和驾驶员眼动数据,对比分析了有HMI和无HMI这2种情况下的车头间距、车头时距、加速踏板深度、平均制动次数及驾驶员在每个区域的注视时长和扫视频率等行为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状态的跟驰过程中,设置HMI车辆的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分别增大12.91%和23.70%,加速踏板使用幅度及制动踏板平均使用次数分别降低7.55%和10.14%,设置HMI可使驾驶员注视车辆前方区域的时长减少,在HMI区域的注视时长占总时长的6.18%,而扫视频率没有明显变化;在意外事件的跟驰过程中,HMI的预警对速度和车头时距产生显著性影响,使方向盘转角和加速度方差变化幅度减小,且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通过不停地扫视以获取换道时机.
酒后驾驶员在交叉口的视觉特性研究
刘宇, 焦朋朋
2020, 38(2): 17-23.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03
摘要:
为了研究饮酒对驾驶员视觉信息收集的影响,验证酒后驾车判断标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利用UC-win/Road软件搭建虚拟道路交叉口场景,组织20名驾驶员在饮酒前后进行模拟驾驶试验,使用呼吸式酒精检测仪对驾驶员体内酒精浓度进行检测.对驾驶员进入5个交叉口前后的7种视觉指标进行对比和显著性差异分析,并根据饮酒前后指标变化情况计算驾驶员指标衰退率,建立各指标衰退率与体内酒精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驾驶员饮酒后6种视觉特性指标均出现显著变化,在相同时间和场景下注视次数减少12.3%,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增长11.6%,且注视区域更加集中,扫视幅度减小14.1%,眨眼次数和持续时间分别增加10.7%和16.4%.与直行相比,驾驶员在交叉口转向时注视和扫视指标的变化幅度更为明显.当被体内酒精浓度在20~60 mg/100 mL范围时,3种视觉特性指标衰退率在5%至20%之间,且随体内酒精浓度呈递增趋势,其中眨眼指标受试验时间影响较大,其衰退程度也最为明显.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基于多影响因素RDMA*算法的无人驾驶动态路径规划
许伦辉, 曹宇超, 林培群
2020, 38(2): 24-36.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04
摘要:
无人驾驶汽车的路径规划面临着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为了更全面的评价路径选择指标以规划更合理的路径,以及更好的解决路段环境动态变化对规划结果造成的影响,研究了一种考虑多影响因素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RDMA*(Real-time Dynamics of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AStar)算法.以A*(AStar)算法为核心,通过加入多影响因素的交通评价因子对其代价函数进行改进,综合考虑距离,交通拥堵程度,道路平整度和其他影响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相对权重,以综合代价值为评价指标进行路径规划.通过GPS,雷达和摄像头等设备,利用融合感知技术获取相关道路环境信息,根据获取的全局和局部交通环境数据信息,利用实时动态更新策略解决动态环境下的路径规划问题,实时规划最优路径.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应用RDMA*方法规划的路径相比基础A*方法规划的路径出行总体耗时减少了15.75%.并且在遇到特殊事件的状况下,通过RDMA*动态规划可为无人驾驶车辆即时提供一条综合代价值最小,耗时最少的可行路径,与改进的A*动态路径规划方法相比减少了10.63%的二次规划综合代价值的损耗,提高了7.83%的时间效率.该方法能更好的适应复杂的道路和交通系统,即时应对动态变化的交通状况,具备更强的实用性.
考虑驾驶风格的智能车自主驾驶决策方法
王鑫鹏, 陈志军, 吴超仲, 熊盛光
2020, 38(2): 37-46.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05
摘要:
为了提升智能车类人驾驶水平,提供符合驾乘者驾驶习惯的个性化驾驶服务,改进了DDPG算法并设计智能车驾驶决策系统,学习不同风格的个性化驾驶策略.招募20位驾驶人参加基于仿真平台的模拟驾驶实验,采集驾驶数据.运用相关性检验方法选择个性化驾驶评价指标,使用K-means聚类方法将驾驶风格进行分类.在基础DDPG算法的输出部分加入线性变换过程,形成改进的个性化驾驶决策学习算法,进而构建个性化自主驾驶系统,以3种驾驶风格作为学习目标,调节线性变换参数,在线训练并测试算法.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比基础算法收敛速度提升21.3%.算法在测试场景中,保持了高于驾驶人的横向控制水平,车道偏移量下降73.0%,且驾驶的车辆未与道路外侧护栏发生碰撞.聚类结果显示,算法通过调节线性变换参数,能够有效学习不同的驾驶风格.
基于改进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路面指示标志识别方法
程校昭, 陈志军, 吴超仲, 马枫
2020, 38(2): 47-54.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06
摘要:
针对道路交通环境中路面标志识别涉及的数据集较少和识别准确率不足的问题,研究了基于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道路表面指示标志的识别方法.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结构基础上,根据具体应用修改生成网络和判别网络的损失函数,并用随机梯度下降算法替代原始的优化器,对指示标志的原始样本集进行样本生成,以增加样本数据量.基于Faster R-CNN算法进行路面标志的特征提取,实现路面指示标志的识别,并基于迁移学习对识别模型进行微调,将目标识别效果应用于实际道路环境中.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生成的样本图像有效地扩增了路面标志的数据集,增广后的多类目标识别的mAP提高了17.1%,小样本情况下的识别准确率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和样本质量的改善而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量阈值研究
彭志彪, 伍毅平, 荣建, 徐昶
2020, 38(2): 55-62,70.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07
摘要:
针对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量阈值缺乏量化依据的问题,选取42名驾驶人对7块显示不同道路节点数量的门架式可变情报板开展了室内静态认知实验,分析了视认时间、理解时间、信息理解正确率、综合设计评分和信息量接受程度评分这5项指标与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量的关系.基于趋势分析和Welch's anova方法确定特征指标,构建了基于熵权法的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计算特征指标综合评价指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道路节点数为2~8个时,驾驶人视认时间、理解时间、综合设计评分和信息量接受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变化(4项指标的差异性检验p值均为0.01),信息理解正确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13).熵权法确定特征指标对道路节点数量影响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视认时间(0.32)、信息量接受程度评分(0.31)、综合设计评分(0.26)和理解时间(0.12).依据TOPSIS综合评价结果并通过综合评价指数验证,最终确定门架式可变情报板道路节点数不宜超过4个.
智能船舶船岸协同实验关键技术研究
刘智心, 初秀民, 郑茂, 张代勇
2020, 38(2): 63-70.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08
摘要:
为解决智能船舶实船实验困难、成本高和航行风险大等问题,选取封闭水域建立智能船舶船岸协同模拟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整体架构及功能模型,研究了智能船舶船岸协同实验实现的关键技术,并在智能船舶运动建模中加入风力干扰,提升了船舶运动模型的精确度.利用船岸协同实验系统,在实验水域中进行了智能船舶操纵性实验、静态障碍物避碰实验以及路径跟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运动模型仿真结果减少近50%误差,回转实验中在有风和无风2种条件下几乎无旋回速度和船速的改变,实际航行轨迹与参考轨迹的偏差也在0.2~1 m以内,满足智能船舶实验需求,为智能船舶的航行验证提供了基础实验平台.
交通规划与管理
考虑接驳费用的车辆共享调度算法研究
邹兵, 余志, 黄敏, 何兆成, 陈金邕
2020, 38(2): 71-79,88.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09
摘要:
针对现有的车辆共享调度算法未充分考虑车辆共享调度时造成的接驳费用问题,研究最小车辆规模最少接驳费用调度优化模型,并改进二分图匹配算法进行求解.根据车辆共享过程中调度方案的优化问题描述,以满足给定出行需求的车辆规模最小以及车辆调度接驳费用最少为目标,构建双目标优化模型.基于有向无环图对车辆出行需求进行建模,将模型求解转化为二分图最大匹配且权重最优匹配问题,提出Kuhn-Munkres算法求解最大匹配最小权重匹配的权重设置条件并进行证明,进而设计Hopcroft-Karp与Kuhn-Munkres算法融合框架进行求解.以安徽省宣城市部分出行为例进行模型和算法合理性分析,479辆自动驾驶共享车辆可以满足13575个出行需求;与未考虑接驳费用目标的调度算法相比,调度总费用减少40.8%左右.算法可求解最小车辆规模并降低调度成本.
基于聚类算法的交通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研究
王灵丽, 黄敏, 高亮
2020, 38(2): 80-88.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0
摘要:
评估交通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识别出对网络效率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节点,对于预防和降低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等事件对路网整体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识别出关键节点,研究了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交通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方法:将道路交通网络抽象为无向加权网络,以节点介数、节点交通量和PageRank值作为节点重要性评价指标,利用基于K-Means算法和随机森林加权的改进FCM算法确定交通网络节点重要性,适用于中小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实证分析表明,改进算法的聚类性能明显提高,目标函数值和迭代次数分别降低88.70%和61.54%,同时算法误判率也仅为5.50%,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更为客观地刻画交通网络节点重要性程度,更为准确地动态辨识出关键节点.
北极东北航道船舶行为特征分析
万辉, 徐明强, 付姗姗
2020, 38(2): 89-95.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1
摘要:
北极东北航道开发和利用,对北极水域船舶通航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15—2017年北极东北航道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采用Douglas-Peuker算法,对海量船舶AIS轨迹数据进行抽稀与验证;然后利用KD-Tree、DBSCAN和族心确认算法,对海量船舶AIS轨迹点进行了时空聚类分析;成功提取了船舶类型、船旗国、船舶轨迹、船舶密度及船舶速度等船舶行为特征,探索研究了船舶行为特征对于北极东北航道能源、环保及海上交通服务的作用与意义.研究表明,北极东北航道航行船舶以渔船和货船为主,船旗国以靠挪威和俄罗斯籍为主,船舶活动区域集中在巴伦支海与挪威海,主航道主要以8~15 kn速度航行.
空中交通系统自组织临界特性辨识及应用
王兴隆, 刘洋, 潘维煌
2020, 38(2): 96-101.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2
摘要:
为了从全局视角揭示航班延误、航班取消的内在动力学机理,对空中交通系统进行特性分析.研究空中交通系统的广延耗散性、航班延误与航班取消的规模-频度幂律特性及其Hurst指数,辨识空中交通系统具有自组织临界性;采用幂律特性直线的斜率判断航班延误、航班取消的管理水平;依据Hurst指数大小,分析系统的航班延误、航班取消在自组织临界状态下的相关性与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空中交通系统呈现耗散结构,具有自组织临界性;系统航班延误与航班取消的规模-频度在双对数坐标下表现出幂律特性,航班延误的管理水平优于航班取消;航班延误Hurst指数H值为0.4161,显著性检验指标I为-4.2001,航班取消H值为0.5049,I为-3.0776,均具有时间长程相关性,且分别表现为负向演化和正向演化.
“重大疫情下航运影响机理及应急保障”专栏
重大突发疫情对港口运营能力的影响研究
刘文君, 何新华, 胡文发
2020, 38(2): 102-111,119.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3
摘要:
为探究重大突发疫情对我国港口运营能力产生的影响,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设计重大突发疫情下我国港口运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托投入产出指标构建细分指标权重的DEA模型和具有权重偏好的WP-SBM-DEA模型评估重大突发疫情发展不同时期内的港口运营能力,运用空间三维图和莫兰指数散点图分析出重大突发疫情对港口运营能力的影响规律及其空间特征.结果显示:重大突发疫情潜伏期、增长期、爆发期、衰退期、长尾期内我国港口运营能力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617,0.523,0.4,0.474,0.615,表明重大突发疫情对我国港口运营能力产生短期负面影响,并且重大突发疫情爆发期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但不会改变我国港口发展长期稳中向好的趋势.此外,重大突发疫情下我国港口运营能力的空间三维图具有多个高低不同的峰值、莫兰指数散点图中90%的港口位于第1象限和第3象限,表明我国港口运营能力的空间差异化、集聚化特征不受重大突发疫情的影响.
大型邮轮人员感染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方法
张君辉, 吴兵, 严新平
2020, 38(2): 112-119.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4
摘要:
为快速识别大型邮轮上感染新冠肺炎的高风险人群,避免疫情在邮轮上的社区传播,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大型邮轮新冠肺炎风险评估贝叶斯网络模型.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和确诊病例数据确定了大型邮轮人员感染风险评估模型的影响因素;从接触史和临床症状2个主线确定了感染风险的贝叶斯网络结构;通过建立改进的IF-THEN规则库,确定了"风险程度"节点条件概率表,并利用M类节点的逻辑关系确定节点概率,从而构建了大型邮轮人员感染新冠肺炎风险的评估模型;利用500条历史数据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采用灵敏度分析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为81%,且模型结构符合贝叶斯3项准则要求.研究结果可在不进行医学检测情况下对高风险人群准确预测,为大型邮轮早期干预新冠肺炎传播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基于对比分析的新冠疫情对航运业的影响研究
葛颖恩, 杨佳琳
2020, 38(2): 120-128.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5
摘要:
新冠疫情通过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间接影响了航运业.基于航运业的派生属性,通过数据对比分析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市场的变化情况,分析中国市场在2次疫情中的结构变化,探究影响航运市场发展的共同因素.运用差分的方法,减少季节性因素对市场发展的影响.通过绝对数据和相对数据结合,分别研究干散货运输市场、油船运输市场和集装箱运输市场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市场正常运作的条件,假设新冠疫情的走向,推断运输市场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如新冠疫情持续时间较短,对干散货运输和油船运输产生正面影响,对集装箱运输产生负面影响,其中对油船运输的正面影响更强烈;如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对整体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会持续或增加,航运业将因运量下降而受到影响.但随着疫情的结束,经济及航运业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国际航运网络空间格局影响分析
万程鹏, 陶嘉乐, 伍静, 张笛
2020, 38(2): 129-135.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6
摘要:
基于2020年2月—5月全球航线班轮运输服务信息,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国际集装箱航运网络空间格局的变化开展研究.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动态,基于全球主要航运公司往来中国的集装箱班轮运输服务信息及航线的名义舱位,构建了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际集装箱海上运输的有向加权复杂网络模型,从中国国际航线集装箱运力、航运网络拓扑结构特征以及港口和航线的地位3个方面对疫情期间中国国际航运网络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航线运力的分析结果表明,疫情爆发初期,中国国际集装箱运力损失超过50%,随着中国对疫情的积极控制,2020年第6周—第12周航线运力逐渐恢复,随后由于疫情的全球蔓延,中国对外出口海运运力再次出现波动下降趋势;网络建模及拓扑特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疫情对中国国际集装箱航运网络的空间格局造成了严重冲击.其中,航运网络平均度值下降了23.73%,聚集系数下降了26.4%,平均路径长度下降了19.0%.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型邮轮疫情预测分析
鲍君忠, 秦莹, 王西召, 石佩鑫
2020, 38(2): 136-142,148.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7
摘要: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大型邮轮作为海上容纳大量船员和乘客的场所,其疫情传播速度和应急反应机制受到普遍关注.分析"钻石公主号"邮轮的疫情传播特征,建立了基于Logistic传染病模型的大型邮轮疫情时域发展情形,以不同传播速率为变量,通过拟合不同发展情形下Logistic模型中传染病增长率的特定值,对"钻石公主号"邮轮在未及时疏散旅客和未采任何取防控措施这2种情形下患病人数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上述2种情形患病人数远高于实际患病人数,其中在未采任何预防控措施的情形下的传播速度更高,显示出相关方在母港采取的隔离及疏散措施具有一定效果,但在船隔离仍不是最佳选择.从邮轮设计、公约完善、应急预案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大型邮轮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基于船舶时空轨迹数据的水上输出风险评估
胡勤友, 戚玉玲, 张蓓, 杨春, 梅强, 沈建华
2020, 38(2): 143-148.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8
摘要:
水路运输加快了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传播,船舶停靠疫情港口的时间与所携带的传播风险成正相关关系.为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水上输出风险,以水路运输为切入点,利用船舶时空轨迹数据,基于船舶在泊天数、在泊港口相应时间感染率与船上人员总数,计算出停靠湖北省单条船舶所携带的传播风险,并结合船舶在泊港口和在泊艘次,量化分析武汉"封城"前后14天内全国省份的输入风险.数值计算表明,对于同一省份,武汉"封城"之前的输入风险是"封城"之后的4~6倍".封城"之后的风险传播范围相较于"封城"之前有所减小,是"封城"之前的82.31%.其中,江苏省输入风险最高,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上海市和重庆市输入风险较高,其他省份输入风险较低.研究可为全国省份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水运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新冠肺炎疫情对长江航运发展的影响研究
徐培红, 董鸿瑜, 谢瑞娟, 翟静, 赵振, 陈洁, 曹伦
2020, 38(2): 149-154.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19
摘要: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长江航运带来的冲击,从客货运输市场、外贸出口、运输价格、港口物流系统等多个层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长江航运产生的影响,并研判了影响发展趋势.参照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区域经济及交通运输的影响,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长江航运的影响总体可控且具有阶段性、短期性,但对不同运输市场、不同区域的影响深度不尽相同.其中,对散货运输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对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影响将至少延续至第二季度,对载货汽车滚装运输市场的影响将持续到7月,对旅游客运市场的影响将持续1~2年.在此基础上,从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创新政务服务举措、加快智慧航运建设等方面提出应对疫情影响的对策建议.研究可为相关方面了解疫情影响下长江航运发展态势,推动长江航运恢复发展提供参考.
法治视野下的大型邮轮疫情防控对策措施 ——基于抗击新冠肺炎实践的探析
陈晖
2020, 38(2): 155-161.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20
摘要:
基于依法防疫要求,结合新冠肺炎抗疫中暴露的大型邮轮疫情防控问题,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法,从法治角度探讨了大型邮轮疫情防控对策措施.大型邮轮疫情防控的医学、社会学防控特点,导致各国防控策略不同.我国突发事件应对、交通运输、公共卫生等疫情防控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已具备基本框架,但专门针对大型邮轮疫情防控的政策法规(包括技术法规)尚属空白.其原因包括大型邮轮起步较晚、技术法规理念和制度缺失、依法抗疫理念形成和制度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法治视野下的大型邮轮疫情防控对策措施包括3个方面:①从生命健康权、交通强国建设、传染病防治等维度对大型邮轮疫情防控政策法规再认识,尽快完善大型邮轮船舶制造、市场准入、日常运营等政策法规和标准,以满足《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大型邮轮发展作为重点任务的要求;②尽快完善大型邮轮疫情防控制度体系,包括根据大型邮轮生命全周期和运行全过程特征、多元防控并无缝衔接的思路完善政策法规及标准,对防控传染病同时做"输入"和"输出"的制度设计,在《船舶技术法规体系框架(2020)》中规定邮轮医疗床位比例、医护人员比例、医疗费用比例等大型邮轮疫情防控技术法规;③严格依法分类处置大型邮轮疫情,包括区分乘客、船员及邮轮国籍;区分邮轮所在水域;区分依法处置与依人道主义的协助处置.
疫情常态防控下水路运输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黄晨, 王征平, 王智谋
2020, 38(2): 162-171,178.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21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充分考虑重大传染性疾病影响下的交通运输过程特殊性,结合水路运输方式特点,分析了航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发展和现状,建议在法治化、标准化与信息化三化深度融合基础上优化框架设计,研究了水路运输领域安全生产行业和企业监督管理体系架构,体系架构的建设包括调查研究、清单管理、规范管理、监督管理和指数管理五步走模式,以上模式分别突破了自动化采集与解析技术,AI语义分析、元素化构建清单的设计方法,规范流程嵌套关联技术,定制化的工作流引擎,多维自定义指标体系等5个关键技术,通过构建框架体系和明确关键技术,构建了面向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水路运输领域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应急管理体系.
基于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的商船设计
梁杰, 殷华兵, 徐蓉, 李俊, 刘红平
2020, 38(2): 172-178.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0.02.022
摘要:
船舶设计的局限性、环境密闭性、船上人员绝对移动性等特点,以及中央空调系统闭环、通风循环和生活污水没有隔离是导致新冠肺炎在豪华邮轮和商船传播的主要原因,船舶设计和建造即考虑隔离是搞好船舶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现有IMO公约和规则缺乏防止和控制船舶这一特定场所疫情传播的相关指导和要求,商舶设计将依据控制和降低船上疫情传播的目标型标准,将船舶完全独立的主竖区分成疑似隔离A区、密切接触隔离B区和安全C区,病房布置在A区,此区域空调、通风和生活污水系统等完全隔离,B区的中央空调送风管设置独立的止回风闸和空气过滤器,"黑水"和"灰水"管路相互隔离,在A区和B区间设置缓冲区,C区参照常规船舶设计,生活作息、床位、照明、通风、取暖及供水等相应布置,B区和C区的设计充分考虑商船追求经济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