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6期

《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征稿启事
2017, 35(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16
摘要:
综述
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交通信息与安全——第4届交通信息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薛杰, 王相龙, 陈琛, 吴浩然, 吴超仲
2017, 35(6): 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01
摘要:
交通信息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交通安全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目标,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交通信息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第4届交通信息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ICTIS 2017)在此背景下隆重召开.围绕交通信息与交通安全的核心内容,分别从道路、水路的信息与安全角度出发,研讨了水路信息多元化应用、海上事故分析与船舶避碰、道路基础设施信息交互、公共交通优化等热点问题,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会议报告的热点,分析了交通安全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新能源动力船舶系统安全与防控、多种类多模式交通流动态预测、无人船开发与应用、道路安全建模等是交通安全与信息未来的研究方向.
交通安全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城市快速路交通事故识别
郭宇奇, 陈阳舟
2017, 35(6): 10-18.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02
摘要:
针对城市快速路网中交通事故频发的现象,为及时准确地对事故进行识别,提出一种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的状态观测器估计算法.根据利用交通仿真软件Paramics的实验数据,并结合元胞传输模型(CTM)理论分析事故发生前后,事故路段及其上下游路段的交通流密度分布特征.同时基于路网的交通流模型构建了城市快速路事故的状态观测器估计模型,模型通过估计密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交通状态分布特征来对事故进行识别.以京通快速路为例,通过对观测器估计误差进行计算,得出了实验路段平均百分比误差(MPE)的均值为11.56%,模型估计精度为88.44%.该方法能较为准确的对事故进行识别,为快速路中的交通事故识别提供有效的参考.
山区公路弯道预警方法研究
许多, 方守恩, 陈雨人
2017, 35(6): 19-24,5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03
摘要:
山区公路弯道的事故率往往高于普通路段,驾驶人由于视距等原因对弯道风险产生识别模糊的现象,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弯道预警方法.针对山区公路上行驶前方是否为弯道进行预警,以前车的驾驶状态和环境因素为依据进行建模,为后车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完成信息的链式传递.分析了速度和三向加速度与弯道条件的关系,通过频率分布图与相关系数的计算,从统计学的角度说明了4个变量作为模型自变量的可行性.同时考虑到驾驶人的性格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利用以处理时序数据见长的Elman递归神经网络构建预警模型,并将该模型与二元逻辑回归、BP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对比,其准确率达到85.59%,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学校地区交通安全设施选择模型研究
李佳辉, 赵晓华, 万钰涵
2017, 35(6): 25-3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04
摘要:
交通安全设施对提高学校地区交通安全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存在2类问题:①学校地区某种交通安全设施的有效性问题;②是否需要增设新的设施以提高现有设施有效性问题.以解决学校地区这2类工程问题为出发点,建立了一种迭代判别式交通安全设施选择模型.选取北京市2种不同类型的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驾驶模拟技术获取了平均速度、相对速度变化率、加速度标准差等评价指标,以黄色闪烁警示灯为基础,说明了迭代判别式交通安全设施选择模型的应用过程及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解决多种交通安全设施的选择问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弯道行车安全的仿真分析
王维锋
2017, 35(6): 32-3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05
摘要:
为研究车辆制动工况下路面抗滑性能对弯道行车安全的影响,以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为仿真平台,提出采用轮胎解析参数、整车参数、路面抗滑值构建耦合关联的车辆-轮胎-路面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湿滑路面状态下弯道行驶车辆的运动学参数值变化情况,探索路面抗滑性能与表征行车安全风险的运动学参数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抗滑性能影响车辆运动学参数值变化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较低的弯道路面抗滑性能易使车辆在制动时出现急速横摆、甚至侧翻的交通事故;车辆两侧轮胎接地面抗滑值不均衡对弯道行车安全的影响高于对直道行车安全的影响,车辆极易在弯道制动时出现因抗滑值不均衡而无法保持有效转弯半径、进而冲出车道的交通事故.研究可为制定弯道行车安全的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综合集成赋权法的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灰色评估
谷倩倩, 丁松滨
2017, 35(6): 38-4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06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航空公司飞行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精确度,考虑到飞行安全风险诸多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将灰色系统理论评估方法和综合集成赋权法相结合对飞行安全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从机组、设备、环境、管理4个方面建立飞行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基于最小信息熵原理的综合集成赋权法确定各评估指标的权重.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评估模型进行飞行安全风险评估,找出影响飞行安全的主要指标;通过实例验证所用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结果表明,所用方法可行、有效,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基于船种聚类的航道通过能力量化方法
刘敬贤, 刘聪, 赵振, 张明阳, 刘钊
2017, 35(6): 46-5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07
摘要:
为准确计算航道通过能力,针对单双向通航方式并存的混合通航航道,建立了基于船种聚类的航道通过能力量化模型.根据海港航道通航管理规则,对不同船舶种类进行分类,通过聚类算法确定船舶种类特征及其分布概率.与传统航道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相比,对不同种类船舶所占航道资源分别附以不同权重,同时考虑船舶通航方式改变对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地量化航道通过能力.应用天津港大沽沙航道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目前航道实际月通过船舶约为1 905艘次,计算得到大沽沙航道月通过能力为2 350艘次,并且与港口公共混合通航航道通过能力计算结果4 455艘次/月相对比,前者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后者的结果明显大于实际航道通过能力.结果表明,基于船种聚类的航道通过能力量化方法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航道实际情况.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接受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吕能超, 秦羚, 罗毅
2017, 35(6): 54-5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08
摘要:
研究驾驶人对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接受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ADAS的推广和功能改善.招募46名被试,分2次驾驶未安装和安装有ADAS的车辆,行驶于武汉市典型道路各105km,并完成驾驶人基本信息和关于ADAS接受程度问卷.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分析驾驶人对ADAS的接受程度,应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驾驶人对ADAS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3名驾驶人对ADAS的接受程度均值为80.9%(SD=0.191);驾驶人的性别、年龄和驾驶经验对ADAS的接受程度没有显著性影响;ADAS类别对驾驶人的接受程度有显著性影响,驾驶人对于FCW系统的接受程度较高,而对LDW系统接受程度较低;道路类型对驾驶人的接受程度也有显著性影响,驾驶人在城市道路上对ADAS的接受程度最低.
燃料电池船舶舱内氢气泄漏数值模拟研究
李峰, 袁裕鹏, 严新平, 刘翰林
2017, 35(6): 60-6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09
摘要:
燃料电池船舶运载着大量氢气作为燃料,在给船舶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因其易泄漏、爆炸等特性对船舶安全带来了威胁.针对船舶燃料电池舱内发生氢气泄漏的情景,选取目标船舶建立其燃料电池舱三维几何模型,并基于理想气体模型和氢气泄漏参数,计算出氢气从管道的泄漏值.再基于流体计算软件Fluent,选取适合的气体扩散模型,通过边界条件的设置,开展对舱门开闭和通风口状态的联合通风条件下氢气在舱内的扩散过程的瞬态数值仿真实验,并对不同条件下的舱内氢气浓度分布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舱室上方的4个角落处,氢气的聚积浓度更高,是氢气探测器安装的最佳位置;在通风口保持自然通风的条件下,打开舱门可以使氢气的最终浓度降低20%左右;在单个通风口采用强制通风的通风量达到6 m3/s时,燃料电池舱内的氢气向其他舱室的扩散浓度可以维持在4%的安全浓度以下,且整个舱室的氢气浓度都可以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继续增大通风量对氢气浓度的降低效果并不显著.
手机APP出行调查系统开发及其模型应用研究
邓博, 钟鸣, 陈德军, 熊壮, 约翰·道格拉斯·汉特
2017, 35(6): 67-7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10
摘要:
出行调查是出行需求预测模型的重要的数据来源,而国内外近几年使用的调查方法费时费力、数据量不大且很多处于理论阶段无法应用到实际中.为了解决当前调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手机APP的出行调查系统,同时还探讨了将收集到的出行数据运用到交通规划模型中的问题.该系统在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以及收集轨迹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当前定位技术无法准确获知居民室内位置的特点,以达到收集居民出行数据的目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轨迹数据的定位精度和速度来判断该段时间居民是否停留,然后将识别出的停留点根据距离进行合并,居民出行结束后在合并后的停留点位置填写相应的出行信息.从在上海青浦区的居民调查中可知,此系统使用的停留点识别方法其识别精度达到96%,因此利用该方法能够客观地收集居民出行过程中活动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信息,对提升出行预测模型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规划与管理
基于前景理论和TOPSIS的船舶航路选择决策方法
吕正祥, 杨星, 陈蜀喆, 胡佳颖, 马杰
2017, 35(6): 78-8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11
摘要:
为使船舶航路选择决策能够体现决策者个体主观偏好特征,研究一种前景理论与逼近理想解(TOPSIS)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根据航路选择特征,定义航路选择决策的价值函数并构建前景价值矩阵,然后考虑船型差异,设置不同的参考点.应用TOPSIS的基本思路,通过各指标的属性值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求出各航路选择方案相对接近度,考虑决策者对损失敏感程度的差异性,按照接近度对备选方案分别进行优劣排序.以某港口3条进出港航路方案为例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船型在不同损失敏感程度下的航路选择决策.研究结果表明,决策者不同的个体主观偏好下航路选择最优方案会呈现差异,说明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对其航路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
基于SEM模型的网约车乘客安全感知建模与分析
陈雨, 王颖, 聂琼, 郑靖越, 丁川
2017, 35(6): 85-9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12
摘要:
近年来,网约车快速发展,但其运行过程中隐藏的乘客安全问题愈发凸显.为探究乘客对于网约车乘坐过程的安全感知情况,利用鱼骨图将安全问题划分为交通安全、信息安全、人身财产安全3个维度,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为刻画不同潜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构建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逻辑框架,揭示了个人特征、事故经历、安全知识以及冒险倾向等因素对网约车乘客安全感知的影响路径及显著性.结果表明,乘客的安全知识、事故经历以及冒险倾向对网约车乘客的安全感知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性别、收入水平等个人特征亦显著影响网约车乘客的安全感知.研究结果可为网约车安全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共享单车出行特性与出行行为分析
冉林娜, 李枫
2017, 35(6): 93-100,11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13
摘要:
出行行为研究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交通建设、管理与控制的政策措施.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出行,但由于发展过快、缺乏科学的交通规划措施,共享单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障碍,因此,研究城市共享单车出行行为很有必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出行者进行调查并得到621条有效数据.基于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居民选择共享单车与否的影响因素,并从不同因素出发分析了共享单车出行特性.建立了是否选择共享单车出行的二项Logit模型,借助SPSS软件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越倾向于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其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最显著.模型中月收入变量被剔除,表明月收入高低对居民是否选择共享单车没有显著影响.
城市居民使用共享单车意向研究——以合肥为例
颜冉, 储金龙, 杨新刚
2017, 35(6): 101-107,11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14
摘要:
为了探究共享单车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因素间的作用关系,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构建了关于态度、主观规范、感知愉悦、灵活便捷和行为意向等潜变量的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的分析,构建了共享单车使用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得到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路径.结果表明,TPB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居民使用共享单车的行为意向,在共享单车的使用意向影响因素中,主观规范的影响最为显著,态度居其次,再次是感知愉悦,而灵活便捷对行为意向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
不同面层组合形式下灌入式复合路面力学特性研究
魏小皓, 罗桑, 刘鎏, 田佳昊
2017, 35(6): 108-11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7.06.015
摘要:
针对灌入式复合路面结构设计中所需的路面应力和变形等情况,研究结合弹性层状理论体系,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不同面层组合形式下灌入式复合路面的力学仿真模型,包括:上中面层同为改性沥青混凝土或者水泥砂浆灌入式混凝土、上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中面层水泥砂浆灌入式混凝土、上面层水泥砂浆灌入式混凝土+中面层改性沥青混凝土等,仿真计算出不同结构类型路面的层底应力、应变和路表弯沉等力学指标.结果显示,与普通路面结构相比,当水泥砂浆灌入层同时作表面层和中面层时,其层底拉应力和路表弯沉分别减少25.7%和50.9%;水泥砂浆灌入层作中面层时,相关力学性能也优于普通路面结构;水泥砂浆灌入层作表面层时,最大拉应力的影响范围要大于普通路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层和中面层均采用水泥砂浆灌入层的结构力学性能最优,为最佳的设计方案;中面层采用水泥砂浆灌入层的结构次之,不推荐采用水泥砂浆灌入层单独作表面层的结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