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5期

人物介绍
2014, 32(5): 封3-封4.
摘要:
“驾驶行为与交通安全”专辑导语
2014, 32(5): 前插1-前插3.
摘要:
驾驶行为与交通安全综述
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层级式驾驶行为安全模型研究综述
闫学东, 李晓梦
2014, 32(5): 1-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01
摘要:
针对驾驶行为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国内外驾驶行为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从应用层面上介绍了各种干预因素(分车载设备因素和非车载设备因素2类)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由于目前利用驾驶模拟器研究干预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存在行为分析单一化、缺乏系统性的缺陷,据此提出了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层级式驾驶行为安全模型,根据驾驶环境的复杂度及驾驶员涉及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将驾驶行为按低、中、高3个风险层级分类,分别为基本车辆控制行为、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动态决策行为以及在紧急交通状况中的避祸行为.利用该模型可以对干预因素影响下的驾驶行为安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次任务驾驶对行车安全性影响研究综述
金立生, 李科勇, 咸化彩, 高琳琳
2014, 32(5): 7-12,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02
摘要:
次任务驾驶已成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驾驶过程中,次任务操作会在不同程度上占用驾驶人的视觉资源、认知资源和动作资源,分散驾驶人注意力,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对次任务驾驶安全性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移动电话使用、音乐、调控车载设备、喝水抽烟及吃东西等4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次任务驾驶安全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次任务驾驶安全性评价模型研究进展,概括了次任务驾驶对驾驶安全性影响研究手段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我国驾驶次任务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车路协同环境下驾驶行为特性与交通安全综述
鲁光泉, 宋阳
2014, 32(5): 13-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03
摘要:
随着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车路协同安全应用的相关技术是否会影响驾驶人的感知、判断、操作等驾驶行为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通过对国内外车路协同技术的当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车路协同环境下驾驶行为的变化,从而得出在车路协同安全应用技术全面推广之前,应充分评估车路协同技术对驾驶人行为,以及驾驶安全可靠性的影响,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安全保障作用.
驾驶个体特征与交通安全
老年人驾驶特性和未来中国老年人交通安全问题分析
石京, 菅美英
2014, 32(5): 20-24,3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04
摘要:
人口老龄化,特别是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老龄驾驶人的数量也在持续稳定地增长.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老年人的驾驶特性,分析我国未来可能面对的老年交通安全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到2045年,65岁以上的老龄驾驶人约占14%;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中青年表示在65岁以后将继续保有小汽车并且驾驶小汽车出行,且越年轻的人群、收入越高的人群,以及拥有驾照的人群,到老年后越偏好于保有小汽车和驾驶小汽车出行;老龄驾驶人的增多增加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最后从交通方式的提供、交通设施的设置和智能交通角度提出了应对老龄驾驶人交通安全问题的管理对策.
专业及非专业驾驶人跟驰安全特性评价
陆建, 李亚平, 杨海飞
2014, 32(5): 25-2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05
摘要:
为研究专业与非专业驾驶人的跟驰安全性,以真实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人跟驰行为的数据采集为基础,应用碰撞时间TTC及其拓展指标TET和TIT 3个跟驰安全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受测专业及非专业驾驶人TTC频率分布和单位时间内TET及TIT平均百分比,从而对专业及非专业驾驶人跟驰安全特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跟驰过程中专业驾驶人保持较小碰撞时间的比例比非专业驾驶人高,同时专业驾驶人单位时间内TET及TIT平均百分比大于非专业驾驶人.
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驾驶人制动后制动踏板操作行为分析
王雪松, 游世凯, 陈铭
2014, 32(5): 30-3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06
摘要:
制动过程主要由制动前的反应过程以及制动后的减速过程组成.研究制动后避撞行为对于理解驾驶人的避撞行为、建立制动曲线模型等有着重要作用.利用配有8自由度运动系统的高仿真驾驶模拟器,研究了驾驶人在不同前车减速度(0.3,0.5,0.75g)和不同车头时距(1.5,2.5 s)的制动后制动踏板操作行为.利用ANOVA模型分别比较了驾驶人制动后制动踏板操作行为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踩踏板速率随着制动时车头时距的减少而增加,并且随着前车减速度的减少而减少;新手驾驶人的踩踏板速率普遍大于经验驾驶人;相比于前车速度的改变,驾驶人对制动时车头时距的变化更加敏感.
基于样本熵特征的驾驶人换道过程特征分析
李亚秋, 吴超仲, 马晓凤
2014, 32(5): 36-4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07
摘要:
在行车环境中,驾驶人的精神负荷是否能合理分配直接影响行驶安全,因而驾驶人的驾驶熟练程度与驾驶人驾驶过程中的精神负荷分配之间关系值得研究,其中脑电是客观评价驾驶人精神负荷的重要指标.通过实验采集了10组城市道路环境下驾驶人驾驶过程中的脑电信号,并记录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车辆数据,然后使用样本熵的方法来定量计算脑电数据,从而评价驾驶人在换道过程中的精神负荷问题.样本熵计算结果显示:换道过程中驾驶人的脑电特征要明显比非换道过程中驾驶人的脑电特征复杂;换道过程中驾驶人的脑电特征样本熵明显大于非换道状态下的驾驶人脑电特征样本熵,熟练驾驶人的脑电数据样本熵明显小于非熟练驾驶人的样本熵值,熟练驾驶人在换道过程中车速高于非熟练驾驶人;相较于跟驰驾驶行为,换道驾驶行为过程占用更多的精神负荷,熟练驾驶人比非熟练驾驶人分配更少的精神负荷在换道过程中.
基于驾驶人瞳孔直径的追尾冲突辨识方法研究
李世武, 徐艺, 孙文财, 郭梦竹, 尹燕娜, 戚培心
2014, 32(5): 42-4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08
摘要:
以提高交通冲突辨识与驾驶人认知一致性为目的,以驾驶人心理负荷对瞳孔直径变化的影响为理论基础,以追尾冲突下瞳孔直径在时序上的变化为研究对象,使用傅里叶变换在频谱层面对数据进行逐点扫描并完成模板瞳孔直径数据曲线和全程瞳孔直径数据曲线的匹配,最终提取出与模板数据对应时间车辆运行状态相似度较高的时段,辨识结果相对人工同步录像辨识结果的准确率为71.4%.证明了基于驾驶人瞳孔直径的追尾冲突辨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提高交通冲突辨识与驾驶人认知的一致性提供了崭新而有效的方法.
基于驾驶人分心影响程度的驾驶分心任务评级
马勇, 付锐, 袁钰, 周晓桐
2014, 32(5): 47-51,5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09
摘要:
为了进行驾驶分心任务评级,以选择反应判断检测和处置判断检测为试验平台,分析分心任务对驾驶人的影响.对13名被试驾驶人施加分心任务,包括视线遮挡、交谈、回忆、数学计算及部分任务的组合,并将各种分心状态下的反应时间及操作错误次数与无分心任务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在无驾驶操作的情况下,视线偏离1 s和交谈所产生的分心对驾驶人反应时间和操作准确度影响的差异不显著;认知分心任务比视觉分心任务产生更高的精神负荷;视觉分心与认知分心形成的复合分心任务对驾驶人的反应时间和操作准确度影响最大;基于对驾驶人的影响程度,可将常见分心试验任务大致划分为5个等级,依次为:无分心,视觉分心1 s/交谈,回忆,视觉分心3 s/计算,复合分心.
音乐喜好对驾驶行为的影响
石京, 肖遥, 陈志良
2014, 32(5): 52-5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0
摘要:
驾驶的同时听音乐已经成为1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听音乐是否会对驾驶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并带来一定的交通风险,尚有待研究.文中对驾驶人的音乐喜好、驾驶时听音乐导致的情绪状态的变化,以及不当驾驶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351份有效样本,并建立了音乐喜好、情绪状态和不当驾驶行为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驾驶时听音乐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驾驶时听激进的音乐会对情绪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其直接效应为0.416(p<0.001),而驾驶人的负面情绪会导致更多的不当驾驶行为的发生,其直接效应为0.626(p<0.001).驾驶时听音乐,尤其是摇滚音乐、重金属音乐,会间接产生更多的抢行、超速、分心等不当驾驶行为.
基于碰撞时间的追尾风险分析
陆建, 张文珺, 杨海飞, 姜军
2014, 32(5): 58-64,7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1
摘要:
为了分析专业和非专业驾驶人在不同类型城市道路上以不同速度跟驰情况下的追尾风险,设计了基于实验车的实验方案,实现了在真实道路交通环境下对驾驶人跟驰行为特性的数据采集,并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得出专业和非专业驾驶人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上稳定跟驰状态下碰撞时间的分布函数,再结合判断安全跟驰状态的碰撞时间标准,建立追尾风险概率模型,评估追尾风险.研究表明,随着车速、速度差的增加,车辆的追尾风险不断增大.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在相同的速度条件下,主干路上非专业驾驶人面临的追尾风险概率高于专业驾驶人,但在快速路上,专业驾驶人面临的追尾风险却高于非专业驾驶人;对于不同类型的驾驶人,专业驾驶人在快速路上面临的追尾风险高于主干路;而非专业驾驶人在快速路上面临的追尾碰撞风险却低于主干路.
驾驶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石京, 肖遥
2014, 32(5): 65-7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2
摘要:
分析驾驶心理对交通安全造成的影响,并总结其中的主要因素.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驾驶心理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特征对交通安全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驾驶心理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方式.驾驶心理已经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驾驶心理通过影响驾驶员的行为,间接地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其中知觉、注意、态度、驾驶疲劳等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了解驾驶人行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找到改善交通安全的方法,研究发现通过改变驾驶人态度是1种有效的途径.
营运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研究
吴初娜, 曾诚
2014, 32(5): 71-76.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3
摘要:
为了提高营运驾驶人的应激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道路行车安全性,依据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了驾驶人应激反应的产生机理和特征表现.从心理素质、注意品质、决策能力和驾驶技能4方面分别分析了影响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的主客观因素.基于动力定型理论,从预见能力、心理素质、技能素质等角度,提出了用于提升驾驶人应激反应能力的对策措施.论文主要基于驾驶人特性,对其的应激反应能力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了单位时间内所需处理的信息量超过动态认知资源的容量是引发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且心理素质、注意品质、决策能力和驾驶技能对应激反应能力皆有影响.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机动车驾驶行为状态分析建模
张良力, 祝贺, 马天宇
2014, 32(5): 77-8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4
摘要:
复杂多变的机动车驾驶环境决定了驾驶行为系统内部各信息之间存在不确定性.利用贝叶斯网络构建驾驶行为状态分析模型,可忽略驾驶行为状态类型与可观测驾驶数据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概率网络形式直观表现观测数据与驾驶行为状态之间的关联.为降低概率解算复杂度,使用基于簇树的贝叶斯网络推理方法推算并预测驾驶行为发生概率.算例结果表明,应用驾驶行为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车载预警系统能推算出驾驶人行为动作发生概率,从而达到评估驾驶安全等级并预判驾驶人后续驾驶动作的目的.
疲劳驾驶与交通安全
基于驾驶模拟的疲劳识别与车载预警设备有效性研究
王雪松, 胥川
2014, 32(5): 83-8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5
摘要:
疲劳检测是车载疲劳预警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考虑生理和驾驶行为特征的疲劳预警设备,并通过驾驶模拟实验测试了该设备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严重疲劳报警率、总报警率与KSS正相关,一般疲劳报警率在KSS小于等于8时,随KSS的升高而升高,KSS由8变为9时,一般疲劳报警率降低,严重疲劳报警率大幅升高.KSS在7级以下的报警率为0;当KSS为8级时,总报警率的平均值为0.45;当KSS为9时,严重疲劳报警率高于一般疲劳报警率,且总报警率在0.85以上.该报警设备对KSS为9级有效性最高.
基于ROC曲线的疲劳驾驶判别方法研究
赵晓华, 杜洪吉, 荣建
2014, 32(5): 88-9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6
摘要:
疲劳驾驶判别是危险驾驶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驾驶判别更加直接.文中选取疲劳状态下的驾驶行为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道路线形分析疲劳对于驾驶行为的影响,获得能在相应的道路条件下显著反映疲劳驾驶的驾驶行为指标.使用ROC曲线方法分别确定不同道路线形下各个驾驶行为指标判别疲劳驾驶的阈值.根据各个驾驶行为指标及阈值,建立疲劳驾驶综合判别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基于驾驶行为指标进行疲劳驾驶判别考虑不同道路线形的必要性.研究结果表明,疲劳状态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在不同道路线形上表现不同,基于ROC曲线的疲劳驾驶判别方法可应用于基于驾驶行为的疲劳检测,不同道路线形下平均识别率达75%,平均误判率为16.5%.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疲劳驾驶行为影响因素间量化关系研究
文江辉, 郭浩, 吴超仲, 马晓凤
2014, 32(5): 95-10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7
摘要:
导致疲劳驾驶的影响因素众多,量化相互间的关系是疲劳驾驶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实车试验采集了32名驾驶人在疲劳状态下的驾驶行为数据,观测变量包括车速、加速度、车道位置、车头时距、血流量脉冲、皮电、闭眼周期等,并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以及利用Bootstrap法对样本容量进行扩充来满足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的需求.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疲劳程度、身体状况和驾驶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疲劳驾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疲劳程度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达到0.944;其次是驾驶经验,相关系数为0.447,说明在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应时刻注意自身的疲劳状况,因其会直接影响驾驶安全.
基于转向盘操作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
金立生, 李科勇, 牛清宁, 高琳琳
2014, 32(5): 103-10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8
摘要:
疲劳驾驶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利用转向盘操作行为特征检测驾驶人疲劳的方法对改善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分析基于驾驶模拟器的疲劳状态下的实验数据,提取了描述疲劳状态的不同特征参数,运用方差分析方法量化了不同驾驶状态下特征参数的差异性水平,优化出转向盘转角标准差、转向盘角速度标准差、转向盘转角变异系数、转向盘转角熵和零速百分比5个参数作为疲劳驾驶的有效特征参数组.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驾驶人疲劳状态检测模型,并采用测试集样本对搭建的模型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驾驶人疲劳的模型检测准确率为81.33%,灵敏度为85.33%,特异度为77.33%.
小波能量熵在疲劳驾驶检测中的应用
岳李圣飒, 吴志周, 孙阳
2014, 32(5): 108-11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19
摘要:
用转向盘转向小波能量熵的分布来衡量转向操作的不平稳性,不涉及转向具体角度,受道路线形影响小,因此理论上采用转向熵的驾驶疲劳检测方法比采用具体转向值具有更高的精度.在此之前需确定转向熵与驾驶疲劳之间的关系.模拟驾驶实验表明,转向小波能量熵与疲劳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首先去除转向盘转向信号中道路线形影响,然后利用Daubechies小波对其进行分解,以200 s为信号采样长度计算转向信号沿第5尺度的小波能量熵分布,并利用平滑修正窗修正偶然因素对能量熵分布的影响,发现随着疲劳的加深,转向能量熵呈上升趋势.对实验样本分析表明,驾驶员在疲劳发展过程中能量熵变化范围为0.05~0.24:最大值在0.16~0.24之间,最小值在0.05~0.11之间.驾驶人进入深度疲劳时转向小波能量熵比刚刚出现疲劳迹象时要增长50%~60%.
基于头部姿态特征的列车司机疲劳驾驶检测系统研究
李勇达, 张超, 孟令君
2014, 32(5): 114-11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0
摘要:
列车司机疲劳驾驶严重威胁列车行车安全.为弥补人眼检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1种基于头部姿态特征的列车司机疲劳驾驶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AdaBoost算法检测人脸区域,然后采用Camshift算法对人脸进行跟踪,并对人脸的旋转角度进行计算,得出其旋转角速度以及旋转角加速度,最后根据其头部的倾斜角度以及旋转角速度综合判断列车司机的疲劳状态.建立了头部旋转物理模型,得到头部自由旋转时角速度与角加速度随旋转角度的变化曲线.在上述方法的研究基础上,研发了1个基于头部偏转情况判断疲劳驾驶的系统.该方法的疲劳检测成功率为87.5%,但其只能对头部缓慢倾斜和头部突然向两侧倾斜这2种疲态状态进行报警,尚不能对打呵欠、低头、闭眼等其他疲劳状态做出反应,需与其他检测方式结合使用.
交通环境与驾驶行为
雾天对弯道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
李晓梦, 闫学东, 赵佳, 王江锋
2014, 32(5): 120-12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1
摘要:
雾天环境下不良的视距条件使得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利用驾驶模拟器,选取雾天环境作为典型干预因素进行驾驶模拟实验,同时考虑驾驶人职业和性别作为可能的影响因素,实验设计直角弯道和S形连续弯道2种道路线形,从实验数据中抽取平均车速与车辆驶出弯道率作为关键变量,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均值统计等方法分析雾天环境下驾驶人的驾驶速度和驶出弯道率,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车辆驶出弯道可能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驾驶人在弯道雾天行驶时的平均车速要比无雾情况下略高,且职业驾驶人的平均车速较非职业驾驶人明显偏低;随着雾的浓度的增大,驾驶人在直角弯道处和S形连续弯道处驶出弯道的比例均显著增大.
雾天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避撞驾驶行为
何莎, 闫学东, 庞洪涛, 赵佳
2014, 32(5): 126-129,18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2
摘要:
考虑雾天环境下不良视距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基于驾驶模拟器为实验平台,通过对46名实验人员在不同雾天实验场景下的测试来分析雾天对驾驶人紧急避撞行为的影响.选取一组非平衡重复测量数据,以刹车瞬时速度和刹车反应时间为因变量,将性别、职业作为固定效应,雾天作为重复测量变量建立线形混合效应模型,并采用SPSS求解.结果表明,在无雾、轻雾与浓雾环境下,驾驶人的平均刹车反应时间分别是1.22,1.26,1.56s,而平均刹车瞬时速度分别为68.10,45.53,48.85 km/h.与无雾环境相比,驾驶人在有雾环境下的可视距离受到限制,刹车反应时间分别增加了0.04 s和0.34s,刹车瞬时速度分别减少了22.57 km/h和19.25 km/h.
多车道复杂环境下驾驶倾向性状态辨识
王克刚, 王健, 王晓原, 王晓龙, 张敬磊, 孙亮
2014, 32(5): 130-13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3
摘要:
驾驶倾向性是汽车行驶过程中操控者情感偏好等特征的动态测度,是车辆安全驾驶辅助系统,特别是其碰撞预警系统中汽车驾驶人意图等心理、意识计算必须考虑的核心参数.以3车道场景为例,分析目标车位于不同车道时周边的交通态势(主要指车辆集群编组关系,重点以目标车位于中间车道为例),设计实验采集人、车、环境等相关动态信息,获取不同态势下驾驶倾向性特征数据,利用动态贝叶斯网络建立时变环境下驾驶倾向性动态辨识模型.实验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对驾驶人倾向性类型的辨识准确率可达到91%以上,能够适应多车道情况下驾驶人倾向性类型的动态识别,为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化汽车主动安全系统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道路景观设计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
肖琛, 钟石泉, 马寿峰
2014, 32(5): 138-145.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4
摘要:
道路景观对交通安全有重要影响.为解决当前道路景观设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设计方案表现形式落后、动态体验失真、无法定量评价等问题,将驾驶模拟实验与口头问答相结合,设计驾驶行为与道路景观因素水平相关性模拟驾驶实验.驾驶行为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道路景观的色彩、株距、高度、冠幅、路边距因素的不同水平会影响驾驶员对道路景观的感受及其驾驶行为.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速度、前向加速度、横向位置、横向加速度及转向盘操作量等参数的标准差综合成驾驶稳定性评价指标,定量比较了各因素的不同水平对驾驶人驾驶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道路中央隔离带及路侧植株过高或色彩过多过艳时,驾驶人的驾驶稳定性最差,据此提取出了景观设计方案确定过程中应多加关注的问题.
基于视错觉的公路隧道中部安全控速方法
万红亮, 杜志刚, 冯超, 王明年
2014, 32(5): 146-15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5
摘要:
公路隧道中部低照度、环境单调的特点,容易导致驾驶人产生严重视错觉,从而低估车速,引发交通事故.高频视觉信息容易导致驾驶人高估车速,而中、低频视觉信息则会导致驾驶人低估车速,但不同频率视觉信息,不同照度水平对公路隧道中部行车环境中驾驶人的车速感知影响缺乏定量分析.文中利用3ds Max软件制作公路隧道中部行车仿真模型,利用E-prime软件进行基于极限法的车速感知心理物理实验,并用实车试验数据校核了模型精度,对高频视觉信息与高、中频组合视觉信息在不同照度水平(100%,50%,25%标准照度)条件下的速度感知、反应时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公路隧道中部的速度感知主要由高频视觉信息决定,在100%标准照度条件下高频视觉信息的车速高估约为20%,在加人中频视觉信息后,车速高估情况趋于合理,约为14%;照度变动对速度感知和反应时均有显著影响,显著度分别为0.008和0.013,照度条件越好,车速高估越低,反应时越短.
多车道复杂环境下汽车驾驶倾向性特征动态提取
于翠翠, 王健, 王晓原, 王晓龙, 张敬磊, 孙亮
2014, 32(5): 154-161.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6
摘要:
对多车道复杂环境下汽车驾驶倾向性特征动态提取进行研究,有利于准确推演驾驶人意图,对汽车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特别是其主动安全预警子系统构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3车道场景为例,分析目标车位于不同车道时周边的交通态势(主要指车辆集群编组关系,重点以目标车位于中间车道为例),设计实验采集人、车、环境等相关动态信息,运用粗糙集理论,进行基于最小信息熵的连续属性离散化和基于启发式贪心算法的属性约简,提取不同态势下驾驶倾向性类型特征向量.实验验证表明,文中提取的多车道复杂车辆编组关系下汽车驾驶倾向性动态特征向量是科学合理的,能够准确反映驾驶人倾向性.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多车道复杂环境下驾驶倾向性动态辨识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交通管理与驾驶行为
北京地区驾驶人职业类型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分析
黄利华, 赵晓华, 荣建
2014, 32(5): 162-16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7
摘要:
国内当前对职业人群与交通事故关系的研究甚少,研究方法简单,文中在借鉴国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描述统计、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对北京市2008~2012年间的机动车事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以填补国内当前针对驾驶人职业特性对交通事故影响研究的空缺.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北京地区驾驶人的职业类型对其事故数、死亡事故数、事故比例、死亡事故比例、事故责任类型均存在显著性的影响(ρ<0.05).结果表明,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5种职业类型驾驶人为事故高发人群.农民、自主经营者驾驶人主要发生全部责任事故,外来务工人员发生主要责任事故较多.同时,文中从教育水平角度解释了不同职业类型间交通事故发生的差异,并提出低等级教育水平驾驶人具有事故多发性、事故诱发性,应成为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结合北京地区交通事故特点,简单探讨了相应的事故预防对策.
预警时间对信控交叉口避撞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
张玉婷, 闫学东
2014, 32(5): 168-173.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8
摘要:
研究不同预警信息发布时间下,不同性别驾驶人对于交叉口迎头侧面避撞情景驾驶行为影响规律,为提高车辆避撞预警系统功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汽车驾驶模拟器设计实验,招募具有稳定驾驶能力的驾驶人45名,采集7种预警信息发布时间(2.5~5.5 s),将无预警作为控制组,采用C#编程提取能够表征驾驶行为的变量.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在交叉口迎头侧面碰撞情景下不同预警信息发布时间对驾驶人的制动时间、最大减速度、测试车辆与冲突车辆的最小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警信息发布越早,驾驶人的制动时间越长,最大减速度越小,说明较早发布预警信息可以减缓驾驶人采取制动措施的剧烈程度.同时,预警信息发布较早,可以增大车辆间的最小间距,降低碰撞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女性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比男性驾驶人更加保守.
不同信号过渡方式对交叉口驾驶行为选择的影响
孙正良, 顾金刚, 祖永昶
2014, 32(5): 174-179.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29
摘要:
为掌握黄灯、绿闪和倒计时等不同信号过渡方式对驾驶行为选择的影响,通过对驾驶人黄灯期间交叉口驾驶行为决策过程及其因素的分析,采用现场视频摄录观测方法,对苏锡常地区的若干信号交叉口黄灯期间的机动车驾驶行为选择进行深度调查,对比了闯黄灯车辆行驶速度和初始位置,分析了前3辆机动车的驾驶行为选择.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采用绿闪和倒计时提示对驾驶行为选择影响较大,其闯黄灯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黄灯提示方式,但是倒计时提示会诱发机动车驾驶人加速通过交叉口并增加安全隐患.
城市道路中黄灯期间的驾驶行为研究
马小龙, 孙小端, 贺玉龙, 陈亦新
2014, 32(5): 180-184.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30
摘要:
在信号灯设置中,黄灯起到过渡的作用.理解黄灯期间的驾驶行为对于黄灯期间的安全保护,以及黄灯时长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对比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数据获取方法、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道路中2种常见的信号控制的十字交叉口与路段人行横道进行实地调查,利用视频拍摄的方法获取实验数据,分别分析车辆在黄灯期间的驾驶行为.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与停车线的距离这2个因素,以Spss为分析工具,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建立了车辆在黄灯期间的驾驶行为模型.其中基于时间变量建立的模型精度为15.9%,由模型得出其犹豫区的时间分布为1.89~4.86 s.
基于车载信息调度的驾驶行为控制分析
李文芳, 石建军, 刘金超
2014, 32(5): 185-190.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31
摘要:
车载信息系统可向驾驶人提供丰富信息,从而影响驾驶行为,提高道路交通系统运行安全效率.但目前车载信息发布形式与内容并不完善,对驾驶行为控制作用差.为了提高驾驶安全水平,从驾驶人驾驶行为的信息调节特性人手,分析了车载信息不同表达方式及其对驾驶行为控制作用,并探讨将信息进程与驾驶行为进程交互融合.从信息调度的角度,分析车载信息调度形式、参数及可调度的信息集合,分析调度过程,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信息调度实现驾驶行为控制,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车载信息系统通过发布车载信息影响驾驶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驾驶行为控制目的.针对驾驶人的多感官复合感知特性,将信息进程与行为进程相互融合,采用多种形式的信息调度,能够有效提高其对驾驶行为控制作用.
城市交通“灰色违规”驾驶行为初探
唐劲婷, 黄合来
2014, 32(5): 191-197.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32
摘要:
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驾驶人在有限交通管理资源难以兼顾的重点领域之外的“灰色地带”,违反国家交通法规的驾驶行为,称为城市交通“灰色违规”驾驶行为.“灰色违规”驾驶行为已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剖析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灰色违规”驾驶行为内涵进行界定,通过调查问卷分析提出应对”灰色违规”驾驶行为的对策框架.以国内外不同城市及不同车型的随意变更车道为案例,研究结果表明:随意变更车道行为的发生与车辆类型与道路交通状况关系密切,并且,该行为严重妨碍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秩序,影响道路通行效率,降低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因此,建议我国在实施严格交通执法的同时,完善违规驾驶行为的科学应对体系,有效构建我国的安全教育体系.
不同驾龄驾驶人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邓毅萍, 常宇, 高岩
2014, 32(5): 198-202. doi: 10.3963/j.issn.1674-4861.2014.05.033
摘要:
为研究驾驶人的驾驶经验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应用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变化情况,以及2013年不同驾龄驾驶人肇事道路交通事故的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我国东部某省持证驾驶人肇事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驾龄驾驶人的事故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年以下驾龄驾驶人事故率为10.6/万人,明显高于其他驾龄组;3年以下低驾龄驾驶人和11年以上驾龄的营运车辆驾驶人是驾驶人管理的重点人群.基于分析得到的肇事特征,从完善驾驶培训内容和重点、改进驾驶培训考试方式方法、提升再教育针对性等方面提出了驾驶人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